天机论坛

标题: [顶牛整理] 今日三大证券报标题新闻(2015-06-23) [打印本页]

作者: 574914599    时间: 2015-6-23 08:40
标题: [顶牛整理] 今日三大证券报标题新闻(2015-06-23)
●潘功胜:正研究在条件成熟地区推出QDII2
近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青岛参加"2015青岛·中国财富论坛"时表示,从金融供给的角度看,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供给和输出之间存在较大缺口,我国需要建立多层次、更加开放、健康的财富管理是市场,以更好地满足社会财富管理的需求。
 工商银行(601398)董事长姜建清在上述会议上表示,我国今年一季度财富管理规模首次突破65亿元人民币,以工行个人客户理财与储蓄存款的比例为例,几年前还是1:9,现在已经变为3:7,预计不到5年时间,将会变为5:5,这些数字表明,我国的财富管理已经迈入黄金发展期。
●央行降准边际效应递减
上周上证综指创下2008年6月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与此同时,交易所国债回购及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均出现较大幅度上行。从表象上看,资金面趋紧助推了A股市场的暴跌。
 由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仍处于低位,经济新常态仍将延续,市场因此普遍预计央行仍有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这一理由中还包含了绝对存准率仍处于历史相对高位这一因素。但实际上,央行降准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
●李小加:在港建立境外人民币生态圈
昨日为港交所上市十五周年纪念日,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港交所目前已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交易所之一,他指出,港交所现在的梦想是利用香港"一国两制"优势建设一个巨大的"境外人民币生态圈",促进香港发展成内地的离岸财富管理中心。
●国资委部署央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中央企业要创新方式方法,加大联合出海力度,推动高效产能合作,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现合作共赢。"近日,国资委主任张毅要求央企高度重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工作,准确把握形势,主动抓住机遇。
  6月18日-19日,国资委在京召开推进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推进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及稳增长等工作。张毅对于央企提出了上述要求。
●社保基金潜伏权益投资市场尝甜头
"社保基金15年来能够取得年化8%以上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对权益投资市场的及时跟进、长期坚守、及时创新。"近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夏季论坛上表示。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截至2014年年末,社保基金资产总额达到15356.39亿元,基金自成立以来的年均投资收益率达到8.38%,累计投资收益额为5611.95亿元。
●QFII开户与调研积极性不减偏爱大盘蓝筹股未变
尽管A股近日震荡加剧,同时暂未纳入MSCI指数,但并不影响QFII和RQFII等境外资本投资A股的热情。《证券日报》记者获悉,中登公司日前公布的市场数据显示,QFII已连续41个月开设A股账户,目前已达到876个账户。
  与此同时,证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证监会再次批准4家QFII机构,成为今年之内获批数量最多的月份。获批的机构分别是德盛安联证券投资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淡水泉(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台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文莱投资局。
●国务院力挺跨境电商三维度围猎"互联网+外贸"投资机会
6月20日,国务院对外发布《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到,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有利于用"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优势,扩大海外营销渠道,合理增加进口,扩大国内消费,促进企业和外贸转型升级。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意见》的发布和实施,"互联网+外贸"这一概念再次受益于Z/F层面的主动宣传,也使得"跨境电商"这一由来已久的市场热点获得重要支撑。本文特从跨境电商、电子支付、仓储物流三个角度对相关受益概念股进行梳理分析,供广大投资者参考。
●私募基金获银行间债市"入场券"
A股进入震荡波动期,债券市场重新回到投资人的视野。人民银行日前下发了《关于私募投资基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私募投资基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新兴机构投资者的私募基金在资本市场上投资日益松绑。
自去年以来,债市投资主体日渐丰富,人民银行已陆续放行银行理财、农村金融机构、社保基金、保险、信托、公募基金、企业年金、券商资管等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目前又允许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参考非法人产品直接开户,直接进行债券交易和结算。
●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通知》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16年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其目的是查清、查实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全面掌握农业现代化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新变化,为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制定"三农"政策提供全面扎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融资渠道拓宽期货公司首单次级债发行
伴随着创新业务的扩展,期货公司对资金的强烈诉求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期货公司加入到融资大军。近日,期货公司首单次级债券花落东证期货,开创了期货公司发行次级债的先河。
 来自东方花旗证券消息称,由东方花旗主承销的2015年东证期货有限公司次级债券(简称"15东期债")于6月18日成功发行,发行总额6亿元,债券期限3年,最终发行票面利率6.82%。
●中国核建IPO本周上会
6月24日,主板发审会将审核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核建")IPO,这是继中国核电上市后又一家核电产业链公司冲刺资本市场。
 据了解,中国核建本次拟发行不超过5.25亿股,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26.25亿股,拟募集资金27亿元。预披露材料显示,中国核建此次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核电项目建设,包括核电工程建造筹建项目、购置核电建造施工设备项目、核电工程与核工程技术研究项目、中国核建信息化能力建设项目、海安县保障房建设移交项目等。
●股权转让、借道定增新三板公司易主频现
公开信息统计,今年以来,13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仅6月以来就有6家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与之相比,去年仅7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公开信息显示,新三板实际控制人易主基本遵循股权转让、借道定增、原实控人单方面退出这些路径。与主板市场的情况类似,部分挂牌公司实控人变更之后,紧随其后的往往是资产重组等资本运作。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热衷于在新三板实施此类资本运作,折射出市场乐观预期,新三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
●港交所:"深港通"下半年将会推出预计7月底完成准备工作
香港交易所主席周松岗22日表示,今年下半年将会推出"深港通",希望未来将互联互通计划延展到更多资产类别。
  香港交易所在2000年6月27日上市,迄今已15年。港交所22日举行上市15周年志庆酒会,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出席并担任酒会主礼嘉宾。
●中捷资源(002021) 拟定增募资82亿元谋转型
中捷资源(002021)6月22日晚间公布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募集资金不超过81.9亿元,收购江西金源95.83%股权、兴邦资源60.00%股权等。在当前缝纫机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中捷资源(002021)希望借此进入以有机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木浆制造行业、木材加工行业,实现向农牧业和森工产业等资源性行业转型。公司股票6月23日开市起复牌。
●流动性有望保持适度平稳格局
6月以来,货币市场出现紧张气氛,尤其是上周新股发行叠加部分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等因素,货币市场波动加剧,推动资金利率全线持续上行,多数品种上涨至近一两个月高位。市场人士指出,流动性内在收敛动力与短期外部压力共振,导致二季度末前资金利率易涨难跌,但流动性短期波动演变为趋势性收缩的概率极小,未来银行体系流动性仍有望保持适度和平稳格局。
●天弘基金副总经理张磊:新三板四大制度红利值得期待
新三板做市指数从4月7日收盘的2460点跌到6月12日的1806点,成交量也从23亿元缩量到6月12日的2.59亿元,指数多次击穿1800点,多只股票跌破增发价,更有股票跌破做市商库存股价格和每股净资产价格。怎么看待当前的新三板?天弘基金副总经理张磊认为,从估值上看,截至5月底,以整体法计算,新三板协议转让公司市盈率26.74倍,做市转让45倍,低于中小板的91倍和创业板的150倍水平。张磊认为,下跌及缩量主要是因为投资人对新三板持短炒心态,期望短期推出类似集合竞价、降低投资人门槛等引入更多资金、推动流动性溢价的政策没有兑现,监管部门反而严查变相降低投资人门槛和违规交易,给投资人的炒作热情降温。
●开通五年多融资融券存六大纠结
融资融券业务自2010年3月份推出至今,已运行了5年多,一直备受各方关注。最近市场关注的焦点是两融余额的突飞猛进。《证券日报》记者通过查阅相关数据得知,去年年底,两融余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今年5月下旬,又突破了2万亿元整数关。
  融资融券业务发展至今,仍存在一些令人纠结的地方。
●点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表情和声音
当顶牛记者在一个论坛现场遇到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乐文特时,他正准备起身离开。道明来意后,乐文特熟练地拿出手机和记者互加了微信。
很快,记者收到一条新闻链接:匈牙利成为首个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他说,匈牙利正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些项目已提上日程,包括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和其他重大建设项目等。"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匈牙利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稳增长政策不停歇调整夯实慢牛走势
上周上证综指下跌13.32%,创下2008年6月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市场走势牵动人心。此间观察家认为,稳增长、促改革的政策红利仍将持续释放,资本市场走牛的逻辑也未发生改变,市场本身的调整更有利于夯实慢牛走势,市场无须过度恐慌。
  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尽管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引导下,未来财政政策将更为积极、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也会持续发力,且稳增长后续政策储备工具充足,经济增速有望在三季度末触底回升。






欢迎光临 天机论坛 (http://www.tjgp.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