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参内线1月4日消息】本次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通过“剔除高申购报价”等措施限制新股高发行价,利好新股市场。通过历史数据,可以发现“打新股”策略取得了巨大的超额收益。在当前环境下,“打新股”策略依然有较大概率取得较高的超额收益。
通过对历史打新情况的研究,我们建议投资者在申购新股时重点关注板块平均市盈率等指标,并在上市首日有较高收益时尽快卖出;同时由于本次打新政策利于公募,推荐关注相关公募产品。(完整中财、实时中财、盘中提醒中财联系QQ:458350869) iPO开闸,新股申购策略有较高概率获得超额收益 A股市场上的投资者长期以来对于新股申购有着特殊的偏好,一个简单的“打新”策略:申购所有新股,然后在持有不同期限后卖出,在2010-2011年股票市场整体下行的背景下,仍然能够保持正收益,发行当日卖出策略的年化收益率更是高达186.57%,一周、两周、四周卖出也能够分别获得8.86%、3.92%、1.78%的正收益,超额收益更是高达29.93%、17.53%、12.98%。网下申购,十二周后卖出同样能够获得3.28%的年化正收益及11.03%的年化超额收益。由此可见“打新股”的超额收益不但存在而且非常可观
IPO新规多方面限制过高的发行价,建议积极关注新股投资 IPO新规从多个方面对发行价过高问题做出了限制。
首先,在询价时新规规定将不低于10%比例的报价最高者剔除,这可以有效限制投资者报高价的行为;
其次,存量发行制度引入后,发行价格过高时老股东可以提前套现,这也可以对买方报高价形成约束;
另外,对发行人减持等行为约束的提高也可以限制定价。(完整中财、实时中财、盘中提醒中财联系QQ:458350869)
近年来新股发行市场,创业板和中小板是主流。主板发行数量相对稳定。投资者在新股询价过程中应关注所在板块市盈率和行业市盈率溢价,申购新股报价不宜超出行业平均市盈率的30%,以防二级市场表现不佳与破发等。(完整中财、实时中财、盘中提醒中财联系QQ:458350869)
新股的择时卖出对于锁定收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股发行后数日内股价普遍会有一定程度的回撤,纵向比较了历年以来这一回撤变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年2006,平均新股发行首日涨幅为84%,牛市中的2007这一数据更是高达193%,在随后的几年中这一比例逐步降到了27%。上市公司发行首日破发比例从07、08年0%的比例提升到了2012年的26%。这一数据说明打新股的风险不断加大,收益不断降低。
横向考察每年新股发行后半年内走势,其收益率都在随时间变化而不断降低。其中新股发行后一个月内收益率在下降但不明显,3-6个月的收益率出现明显的回调
新规对于新股发行人数限制较强,明确“发行规模小于4亿的新股,提供有效报价的投资者应不少于10家,但不得多于20家”。这一规定有可能导致部分公募基金以及私募等投资者申购到的新股数量不足,进而导致二级市场上对新股产生较为强烈的需求,造成一波“炒新股”的行情。
新股上市后面临着一、二级市场的投资者间的交易,导致新股发行价过高的一个必要因素是在二级市场中,投资者对新股的需求强烈。由于二级市场不存在中签率的问题,使得开盘第一天买入新股的收益率可能高于申购新股的收益率。
现构建一个简单的炒新股策略:新股上市当日收盘价买入,持有并统计不同持有期的累积收益率,最后将所有新股按照以上策略统计平均收益率。由于2012年4月证监会推出网下申购新股无禁售期的政策,该政策对新股上市后的二级市场供求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影响至今,因此我们对2012年5月到7月之间,根据上市规模、市盈率、首日换手率和开盘涨跌幅四个指标将新股进行分类,考察了新股上市10日内的表现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