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天机股票网 争做最牛的股票资讯集散地 注册 - 常见问题 - 联系方式

你有好料 就来分享 你可以将手中的好料分享赚取金币。 如何获得金币 - 金币回购计划

天天来访问 天天有收获 高端信息区区几个金币就可查看 立即注册 - QQ快速登陆

查看: 3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脱虚向实”呼唤穿透性监管机制[2017-03-15 05:33:0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08:3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脱虚向实”成为此次两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不过,尽管大家对于变“脱实向虚”为“脱虚向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乏共识,但是,如果没有真正有针对性而又有可能落到实处的改革措施,尤其是穿透得过目前分业监管重重障碍的金融监管机制改革,则更多的停留在这种不免让人“终觉浅”的纸上谈兵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促使“脱实向虚”变为“脱虚向实”,归根结底还得靠实业经济本身的振兴。但是,在当前金融业的“脱实向虚”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如果离开了如何通过更具有穿透性的监管治理更切实有效地去解决这方面的实际问题,就事论事地去大讲特讲其振兴实业的大道理讲得再好,终究也不过是缘木求鱼式的纸上谈兵,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金融业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而在目前这样分业监管的体制下,银行、保险、证券各业却无不将自身的发展视为压倒一切的硬道理,各种各样的嵌套金融产品和套利机制也就应运而生,很容易地钻分业监管的空子畸形地发展了起来。而这种并未流入实体经济的资金空转却反而还产生了远非一般的具体实业经营业务所能比拟得了的价值泡沫,岂非咄咄怪事?大量的资金如果就这样不是越来越多地投入如饥似渴的实体经济,而是流向了股市、债市、房市、期货市场,企图靠“钱生钱”的投机炒作获取高利,甚至还有更多的则通过理财等金融衍生工具,或者是在金融系统内循环,或者是在体外循环,则更说明经济上的“脱实向虚”不过是表象,而其根源则在于金融的“脱实向虚”。这也就难怪中石化原董事长傅成玉会这样说:“中国经济不是脱实向虚,而是脱实成虚了”?

治理“脱实向虚”需要监管,但一般的监管,尤其是分业监管体制下的“各家自扫门前雪,休馆他人瓦上霜”式的监管,尽管一直在讲强化、强化、再强化,为什么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前海人寿在万能险支持下的举牌万科,虽然市场上早就质疑的声音不断,监管部门也多次接到过相关的举报,而一次一次的分别检查却似乎都并没有发现什么实质性违规的问题。但是,这个在各自的地盘上的调查所发现不了更解决不了的问题,为什么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一发飙,保监会就发现了非严厉监管并定格处罚不可的大问题了呢?这里面显然有一个监管的穿透力问题。如果说,刘士余的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上市公司门口的“野蛮人”现象看到了资本大鳄用“来路不正的钱”对“国家法律法规底线”的挑战,不仅了其诚可谓够敏锐也够有穿透力的监管眼光,更体现了敢抓敢管也敢说的监管风格,那么,保监会对前海、恒生及相关责任人的顶格处罚虽然多少迟到了一步,毕竟也还守住了“保险姓保”的底线。在某种意义上,只要不是以邻为壑,先知先觉的监管和后知后觉的监管,都应当也可能不失为有穿透力的监管。就此而言,金融监管机制的有没有穿透力,比之于作为监管者尤其是监管部门掌门人的有没有穿透力,不仅更重要,而且也重要得更多。穿透力监管在万科、格力乃至前海、恒生的落到实处,无论先后,显然都是值得庆幸的。倘若不是这样而是相反,情况就更加大不谬了。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近日表示,在金融综合经营的背景下,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应从监管基本理念着手,而不是“简单地把‘三会’合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尽管有很多业务相互渗透,但其业务本质不会因此而改变。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经营的资管产品,都应按照不同功能和行为、根据相同规则进行监管。这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在金融风险交叉传递可能性加大的情况下,究竟“什么条件能更好搭建稳定的金融风险防范框架,更好地让宏观与微观审慎管理结合起来,形成有效货币调控体系”,则显然不可能你说什么样的监管体制是合适的就是合适的,需要更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按照吴晓灵的说法,只有更能有效体现监管理念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才是更好的选择。

近期在央行主导和统筹下,一份大一统的资管新政文件的出台,其实际意义已超越资管业自身。作为分业监管转向分类监管改革,由单一的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并重转型,在降低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折射出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风向标,这份文件前所未有地对资产管理行业提出了横跨“一行三会”统一的监管标准,其监管意图直指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频繁、名股实债、刚性兑付等资管业痼疾,具体地体现了通过穿透性监管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监管理念。如果说,由银证保分别监管和自己领域相关的资管机构的分业监管模式,其最大的弊端无非就在于各监管部门对自己的监管职责未必真的很清楚,那么,在对这个跨越几个监管部委的资管产品的监管上,如果不是央行而是让三会中任何一个牵头,岂不又将有可能因为涉及各自的自身利益而各行其是,自护其短,乱了方寸?

其实,央行牵头的金融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新鲜事,为什么过去不起作用或没有起到显著作用,现在方始才能得以一显身手呢?这里面起作用的是不是就是吴晓灵所说的监管理念?人们一时之间或许还真有点弄不明白,这是不奇怪的。在笔者看来,资管统一标准的出现,至少释放了一种监管体制改革的信号,那就是在还没有找到一种更适合国情的公共监管体制之前,从有利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出发,不妨先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而非按照金融机构的类型统一标准规则,从设定行业底线和最低标准入手,对各类共性问题作出基本规定。尽管在相关法律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的情况下,究竟什么样的金融监管体制才能更有效地体现服务实体经济的监管理念,将来或还有结合金融监管改革实践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必要,但是,目前的这种分类监管的思路,至少已经大幅超越此前的分业监管,不仅可以较好减少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空间,也将有助于打破利益隔阂,推动金融监管体制的进一步改革,降低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应该说,这也是符合稳中求进的要求的。

呼唤穿透式监管的声音不绝于耳,并不是没有原因的。金融监管的关键并不在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尽可能地适合目前的中国国情,改善我们的金融环境,以更好地达到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治理“脱实向虚”不仅需要刘士余那样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有穿透力的金融监管,更需要整体上具有穿透性的金融监管机制。而从守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出发,如何让我们的金融监管机制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革更好地在整体上具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穿透性机制,显然才是更重要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有用有用 没用没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