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天机股票网 争做最牛的股票资讯集散地 注册 - 常见问题 - 联系方式

你有好料 就来分享 你可以将手中的好料分享赚取金币。 如何获得金币 - 金币回购计划

天天来访问 天天有收获 高端信息区区几个金币就可查看 立即注册 - QQ快速登陆

查看: 8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操盘日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召开 明年GDP目标或定7.5%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08:5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召开 明年GDP目标或定7.5%
  中国经济将步入次高速增长期
  报告乐观预测中国经济复苏超预期 全年GDP将达8%
  经济企稳外贸回暖 人民币仍存小幅升值压力
  当前经济运行无需强力宏观政策干预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慢变量与快变量的较量
  短期内经济下行已至谷底 新一轮投资将趋理性
  专家称中国经济已软着陆 未来看好居民消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召开 明年GDP目标或定7.5%
  2013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是目前市场舆论的焦点。《第一财经日报》获悉,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12月在北京召开,而市场关注的2013年中国GDP增速目标,或将设定为7.5%。
  2013年是中国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自2010年以来中国GDP增速已经连续下降,市场关注2013年的宏观走势以及宏观政策取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会给出答案。
  7.5%:有利于就业目标实现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2年“稳增长”的政策取向,并明确了7.5%的经济增长目标,这一目标在2012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明确,是最近八年来首次将GDP增速目标从8%下调。在此之前,“十二五”规划确定今后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比“十一五”时期下调了0.5个百分点。
  2012年7.5%的增速目标被定义为符合“稳中求进”的政策总思路。从2012年至今走向来看,前三季度GDP增速已经达到7.7%,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随着10月份以及四季度至今的反弹走势,全年完成7.5%的增速目标已无疑义。
  一名政策咨询人士告诉本报,确定2013年GDP增速目标为7.5%有利于维持政策的连续性,并和“十二五”规划以及十八大确定的2020年人均GDP翻一番的目标相连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的GDP增长要实现翻番。这意味着,在目前的基础上,中国只要保持每年6.8%的GDP增速就能完成目标,因此“十二五”期间平均增长7.5%,“十三五”期间平均增长约6.5%即可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目标。由于人口红利等中长期经济增长因素的制约,在前几年保持7%以上的增速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该人士还强调,2013年明确7.5%的增速目标,有利于实现维持和推动就业的目标。2012年就业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截至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4万人,已经超额完成指标,截至9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在11月24日第一财经召开的年度金融峰会上,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预测2013年中国GDP可以实现8.1%的增幅,这是一个相对乐观的预测。
  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对本报表示,将2013年GDP目标定在7.5%,而不是下调到7%,有利于增强市场的信心,而且,2012年增长较弱,对2013年来说基数较低,加上出口和房地产投资企稳,2013年GDP增长速度很有可能回到8%以上,预计2013年季度GDP同比增长呈前高后低趋势,上半年8.3%,下半年8.1%。
  宏观政策:扛着百万亿M2“起舞”
  GDP只是确定的总体经济目标之一,此外还有新增就业目标、登记失业率控制目标、通货膨胀控制目标、M2和信贷增长目标、财政赤字目标等等。
  2013年7.5%增速目标的实现是否需要政府刺激,2013年宏观政策的走向是什么?这将是市场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大关切。
  彭文生认为,从总需求的角度看,私人部门自主增长的动能偏弱。2013年要达到7.5%的增长,并不容易,仍然需要宏观政策对总需求的扶持。
  实际上,2012年如果没有下半年至今宏观政策的适度宽松,全年实现7.5%的增速目标本已经有疑问。三季度的GDP增速只有7.4%。
  彭文生强调,当前经济数据显示增长企稳回升的态势,但这主要反映政策放松,尤其是基建投资的拉动,经济的自主增长动能的回升并不稳固,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我个人认为,与欧美当前‘紧财政、宽货币’的思路不同,中国宏观政策的总体方向可能还是‘宽财政、稳货币’。”彭文生称,这意味着2013年我国将适度放大财政赤字规模。
  2013年中国将肯定迎来一个指标,即广义货币供应量M2总规模达到100万亿元人民币,这估计在第一季度就可以实现。庞大M2规模所积累的通胀压力,将约束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
  未来资产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杨婕也对本报表示,尽管一部分经济数据在最近两个月有所好转,但失业压力仍然严峻,制造业尤其是私人部门暂时也未看到可持续复苏的迹象,因此通过政策推动实现7.5%的增长,仍然应该是2013年的首要目标。
  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是明确宏观政策取向的关键会议。2011年会议的关键词是“稳增长”、“稳中求进”;2010年会议的关键词是“稳经济、调结构、控通胀”;2009年的关键词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经济将步入次高速增长期
  新华网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岳瑞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24日公布的最新报告认为,在消费上扬、基础建设投资增长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在9月份“触底反弹”,重返复苏轨道。2013年的中国经济将随着换届效应发酵、房地产困局破解以及外部环境的轻度改善而超越“新常态”,步入“次高速增长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元春认为,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回落中出现了两大新现象。首先是GDP增速连续两个季度跌破8%,但没有出现大规模失业;其次,经济增速连续回落,且跌破7.5%,但没有出现通货紧缩,核心CPI持续保持在1%左右。这意味着本轮经济的回落与1997-1998、2008-2009经济的回落具有本质性差异。
  他认为,考虑到收入—消费台阶效应加速、新型城市化加速、比较优势在产业和区域的转换、工业化在梯度转移中的加速、人口红利在中端劳动力充分利用下的再释放等因素,2013年的中国经济将随着换届效应的发酵、房地产困局破解以及外部环境的轻度改善而超越“新常态”,步入“次高速增长期”。
  基于上述判断,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模型,报告认为,2012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将反弹1个百分点左右,全年GDP增速将达到8.0%,比2011年回落1.3个百分点。2013年,中国经济重返经济扩张的过渡阶段,GDP增速将呈逐季回升态势,全年实际增速有望达到9.3%。
  在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报告认为,未来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应当在强化中期定位的基础上保持相对宽松与积极的导向,并在收入分配、房地产等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性改革。( 新华网)

  报告乐观预测中国经济复苏超预期 全年GDP将达8%
  GDP增速
  ·2012年中国GDP增速将达到8%
  ·2013年中国经济将重返9时代,增速达到9.3%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24日指出,今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复苏幅度可能超过预期。预计2012年中国GDP增速将达到8%,2013年中国经济将重返9时代,增速达到9.3%。
  刘元春是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代表课题组介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12-2013)》时进行如上表述的。他说,存货周期逆转、消费持续增长、外需小幅回升、投资持续加码等多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重返复苏的轨道。
  今年以来,我国的GDP增速在接连三个月下滑后触底反弹。无论是先行指标还是微观经济主体,均透露出经济在三季度已经见底的迹象。随着10月份经济数据继续回暖,全年GDP增速高于7.5%的目标已渐成共识。
  评价全年的经济形势,刘元春指出,2012年是中国经济从“次萧条”到“复苏重现”的一年。在消费持续逆势上扬、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增长、房地产政策微调带来的“刚需”释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持续放松以及全球市场情绪稳定带来的外需稳定等因素的作用下,宏观经济开始在2012年9月出现“触底反弹”。2012年前三季度回落超预期,而第四季度复苏幅度也可能超预期。
  对于明年的经济形势,刘元春指出,2013年不仅是中国宏观经济完成由“复苏”向“繁荣”的周期形态转换的关键期,也是中国迈向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关键年,也是多重因素叠加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更是全面确立和落实新经济发展战略的一年。因此,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是在复杂中充满朝气的一年。
  “利用模型预测,我们认为2012年由于第四季度超预期的状态,今年GDP将达到8%,物价水平2.6%。明年中国经济将重返9时代,达到9.3%,CPI出现反弹,达到4.1%。”刘元春说。
  对于人民大学的预测,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这个预测“非常乐观”。他说,“这个报告很重要的是预测今年的GDP增长接近8%,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客观的,但是对明年的预测是9.3%,我觉得这个非常非常乐观。”
  从目前各家机构对明年的预测来看,9.3%的增速预期确实是比较高的。社科院的报告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将实现平稳温和增长,GDP增速将达8.2%左右。
  辜胜阻说,明年的经济增速重要的不是能不能这么高,而是决策者应该注意要不要这么高。“我觉得宁可低开高走,不要高开低走,我们”十二五“规划目标是7%,政府需不需要到9.3%,我的观点是应该低开高走。”(上证)

  经济企稳外贸回暖 人民币仍存小幅升值压力
  人民币即期汇率近段时间连续触及涨停,引发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一致预期。对此,我们特邀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 ,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的原因等话题进行分析。丁志杰认为,长期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还将上升,目前中间价保持稳定,这也使人民币存在升值2%的压力。
  交易性因素是“涨停”主因
  主持人: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盘中连续涨停的原因是什么?
  丁志杰:总体来看,每天市场的卖盘大于买盘,一个非常小的失衡也可能导致人民币涨停,这与目前市场机制和参与者都存在一定问题有关。
  从去年9月以来,银行间外汇市场盘中交易与过去相比,出现明显的“大起大落”,阶段性触及跌停和阶段性涨停交替。这一方面跟央行逐渐放手有关,另一方面也跟市场不成熟有关。当前即期汇率连续触及涨停的主要原因是交易性因素,也就是前一阶段商业银行推迟结汇、增持外汇头寸的结果。
  主持人:四季度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是什么原因?
  丁志杰:四季度人民币出现升值压力,首先是由于基本面及国内经济增长出现企稳回升势头,其次是外贸开始回暖,而最主要的则是市场交易的技术层面因素。
  资本项目逆差或成常态
  主持人:即期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同时,为何外汇占款增量依然较少?
  丁志杰:央行的外汇储备几乎没有增长,这可能是因为央行不愿意再买入外汇。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占全世界的30%,在这种情况下,央行不增加外汇,商业银行也不愿意持有外汇。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持有外汇可能会面临汇兑损失。
  10月份我国贸易顺差是319.9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83.34亿美元,合计逾400亿美元,但央行外汇占款增长不到40亿美元。对于外汇的流向,一是企业持汇,二是受前段时间商业银行相继下调外币存款利率影响,企业收入的外汇没有调入境内,三是企业到银行结汇,银行外汇的周转量增加,这部分外汇不属于银行自有外汇,而是形成在银行的外汇资金转入。
  主持人:今年二三季度资本项目都出现逆差,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未来资本项目逆差是否会成为国际收支的新常态?
  丁志杰:未来如果我国经常账户一直保持顺差,政府也不增加持有外汇储备,那经常项目顺差必然对应着资本项目逆差。也就是说,贸易顺差不再对应于央行外汇储备的增加,而转为境内企业和个人持有,由个人和企业通过对外投资等方式运用。
  人民币仍存升值压力
  主持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幅是否需要继续扩大,在何种情形下扩大波幅较合适?
  丁志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幅在4月份由0.5%扩大到1%,弹性扩大1倍。从国际市场上看,发达国家的货币当日2%的波幅,基本就能满足99.9%的波动要求。目前的人民币汇率波幅基本上也能满足波动需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最重要的还是汇率形成机制,使中间价制定能够更多遵循市场。
  主持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下一步的方向是什么?
  丁志杰: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浮动机制,配套要素都已经启动。当前关键的问题是,市场需要一个适应期。5月份人民币即期汇率连续跌停,反映了目前市场行为的一致性,大型银行还没有承担做市商的功能。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和汇率制度、汇率水平,都处于趋势性变化的特殊时期。
  主持人:您认为哪些因素决定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向?人民币明年是否会继续升值?
  丁志杰:在中间价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没有释放出来。如果坚持让汇率的中间价保持相对稳定,我个人认为人民币还会有升值2%的压力。与此同时,美国财政悬崖、欧洲债务危机等不确定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中.国.证.券.报)
 当前经济运行无需强力宏观政策干预
  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7.7%,其中第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8.1%、7.6%和7.4%,延续了去年以来增幅回落的运行态势。其中第三季度增幅甚至低于2009年同期,仅比2009年第一和第二季度的单季增长幅度略高。对于这样的经济形势,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要从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变化上客观对待当前经济形势,既不要过度担心,又要理性对待。
  经济筑底企稳符合政策预期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虽然延续了去年以来增幅回落的运行态势,但经济运行总体是平稳的。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虽然降低到7.4%,低于计划目标0.1个百分点,但前三季度累计仍然高于7.5%计划目标0.2个百分点,说明经济的运行结果符合年初的预期。而且,从发展趋势上看,目前经济运行出现企稳回升的态势,不会进一步下滑。
  首先,经济先行指标开始回暖。9月PMI指数是49.8%,比8月回升0.6个百分点,10月PMI进一步回升到50.2%,重回荣枯线之上。其次,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出现明显回升。9、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14.2%和14.5%,比8月分别高1.0和1.3个百分点;9、10月外贸出口增速分别为9.9%和11.6%,增速比8月分别回升7.2和8.9个百分点;9、10月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3.1%和22.4%,增速比1-8月累计增速分别回升了3.7和2.2个百分点。第三,经济增长速度回升,经济运行的活跃度增加。9、10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为9.2%和9.6%,比8月增速分别加快0.3和0.7个百分点;9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增速比8月回升14个百分点;9月货运量增长11.8%,比8月回升2.2个百分点。上述经济指标变化说明,前期“稳增长”的政策效应逐渐显现,经济筑底趋稳,未来有望稳中略升。
  应该看到,经济增速回落符合宏观调控的政策预期,是宏观调控的结果。目前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危机时期2009-2010年的增长有本质的不同,那时的增长是着力强调保增长,增长速度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都可以为增长速度让路。而目前的经济增长是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增长,是强调经济质量的增长,是强调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增长,是强调管理通胀预期的增长,是强调节能减排的增长。目前的增长是国家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结果,符合宏观政策调控预期。
  经济结构调整有所改善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去年相比虽然有所减缓,但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为结构调整创造了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为结构调整增加了动力,促进了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和深化。
  首先,产业结构有所改善。表现之一是轻工业增速略快于重工业,转变了长期以来重工业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增长的格局,特别是高耗能行业增速明显放缓。今年1-10月,重工业增长9.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轻工业增长10.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7个百分点,轻工业增长略快于重工业,且轻重工业增长比较协调。同时,钢铁、化工、电力、建材和有色金属五大高耗能行业的增长速度均有不同程度减缓;表现之二是工业内部结构开始分化。传统产业增长速度回落幅度在加大,但新兴产业增长速度在加快。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长速度是11.7%,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快1.7个百分点。表现之三是服务业比重有所提升。1-9月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43.8%,比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
  其次,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在逐步缩小,区域经济结构的协调性在增强。无论是从经济增长速度,还是从投资的增长速度,当前中西部地区都高于东部地区,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缩小。1-10月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8.4%,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10.7%,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12.8%;1-10月固定资产投资东部地区增长18.2%,中部地区增长26.0%,西部地区增长24.2%。其中民间投资东部地区比去年同期增长21.8%,中部地区增长28.1%;西部地区增长29.5%。民间投资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幅,说明市场自发的投资需求机制是主导,经济增长的市场需求机制运转正常。
  第三,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作用有所改善。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是55%,比上年增加7.1个百分点,关于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是50.5%,比上年减小2.9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是-5.5%,比上年减小4.2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中投资与消费关系以及内外需失衡的现象有所改善。
  第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有所提高。1-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名义增长13.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0个百分点,快于同期GDP增速2.1个百分点,占同期人均GDP的70.2%,比上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3%,快于同期GDP增速4.6个百分点,占同期人均GDP的25.8%,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1-9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90588亿元,同比增长10.9%,占同期GDP的25.6%,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第五,经济增长虽然回落,价格调控符合预期。自去年8月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呈现总体回落的走势,1-10月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7%,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2.9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减小2.7个百分点。其中7-10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均在2.0%及以下,且目前继续呈现价格涨幅在底部运行的走势,价格上涨的压力明显缓解。
  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稳定
  从当前经济运行的态势分析,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所回落,但呈现平稳回落,并未超出预期。
  从工业增加值增幅变化来看,工业增长速度由2011年2月的14.9%回落到12月的12.8%,今年1-10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0.0%,各月的增长速度由2月的11.4%回落到8月的8.9%,9、10月分别小幅回升为9.2%和9.6%。总体上看,各月工业增加值的降幅呈现平稳回落的态势,并未出现大幅回落的现象,且9、10月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个月小幅回升,可能预示着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回落的拐点出现。
  从需求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虽然略有回落,但仍然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由1-2月的24.9%回落到1-12月的23.8%,回落幅度并不明显。今年1-9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20.5%(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8.8%),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4.4个百分点(按可比价计算,增幅比上年增加1.9个百分点),虽然名义增速为十年来最低,但也保持了20%以上的较快增长,而且实际增速还超过上年同期。今年2-10月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21.5%、20.9%、20.2%、20.1%、20.4%、20.4%、20.2%、20.5%和20.7%,增幅呈现前期平稳回落、后期平稳略增的态势,且总体上看,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这也说明当前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没有出现超出预期的回落。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平稳增长,也正是前期国家宏观政策主动调整的预期结果,明显地改善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增长的格局。消费需求同样保持了平稳略有回落的增长态势:2011年各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基本保持在17%左右的平稳增长速度,2012年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14.1%(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8%),增幅比上年同期减慢2.9个百分点(若按可比价计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比上年反而增加0.5个百分点),但这是在国家停止家电及农用车消费鼓励政策的影响结果,而且零售额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的速度也是协调的,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明显提高,消费增长也没有出现超出预期的回落,各月的增长速度回落也是平稳的。
  从出口需求来看,1-10月出口增长7.8%,增幅比上年同期减小14.2个百分点,增幅减少很大,但这个增幅也基本符合全年外贸出口增长10%左右的计划预期,9、10月当月外贸出口增速分别恢复到9.9%和11.6%的增长。在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欧洲各国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的情况下,我国出口保持这样的速度实属不易。
  从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变化关系上看,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主要是外部环境的影响,是出口增长速度的大幅度回落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而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并没有产生负面的影响,反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增加。在暂时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我们对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和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要求不能脱离实际,要顺势而为,应保持适度、合理增长速度,使经济运行的成本最小、效益最大,而不能不切实际过度的追求出口的高增长,更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过度追求提高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与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经济环境相适应,与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长期要求相适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预期,经济增长并没有出现过度的下滑,因此不必因此而过度担心,更不必因此而惊慌失措。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国家在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微调措施,这些措施对于稳定经济增长、解决企业经营压力将产生积极作用,其效果在9、10月的经济运行统计结果中已经显现出来。当前应该切实落实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冷静观察经济运行的变化,并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采取进一步的微调措施,但一定防止避免货币政策进入宽松化渠道。前几年宽松货币政策放出的货币并未完全消化,今年新增贷款指标8万亿元,不是一个很低的数字。一旦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大量货币进入市场,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很快就会增加,会推动价格很快上涨。因此要避免因经济增长减速而过多发行货币,要警惕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盲目地、急躁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防止过快的放大信贷规模,更要防止信贷资金过多地流入房地产领域。(.中.国.证.券.报)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慢变量与快变量的较量(/▲
  作为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以及曾经的国家计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马晓河显然有更多机会参与国家相关政策的起草制订,其对经济问题的理解也就更具宏观视野,同时也更加务实。
  在马晓河看来,此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以往不太一样。
  “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可以分为几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是从过去的以重化工为主的重化工阶段转向改革开放后的六优先阶段,其核心是轻工业优先,实行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劳动密集产业又开始向重化工业转型。而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产业结构变革是从重化工业和高加工行业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产业转变。从国际经验来看,这种转换比较慢,风险也比较大。”
  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淘汰、国际需求在下降、国际供给在替代、国内成本在上升,但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增长缓慢。这就会出现断档,即劳动密集产业受到挤压后在向外走,而新兴产业上升又慢。“搞不好就会出现产业空心化。”马晓河说。他指出,这种风险是慢变量和快变量之间的矛盾,劳动密集产业被替代是快变量,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转变是慢变量。这和当年的日本还不太一样。因为相对于中国来说,日本人口少,更好应对,而中国则有10多亿人口,应对不当,这种产业转换就非常难。
  另一方面,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主要靠科技创新。正如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那样,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但在马晓河看来,从现实条件来看,中国不是创新至上的社会,相应的科技创新体制还不具备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条件,关键在于体制和政策安排没准备好。具体而言,从产权保护到科研人员的待遇、政治地位及自我实现感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欠缺。所以,尽管宏观层面制定了创新驱动战略,但在社会氛围、社会制度和政策安排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该战略的落地难以解决。
  “科技创新是慢变量,落实到产业层面进而实现产业升级更是慢变量。在举国体制下,做总量容易,但科技创新是要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需要自由创新的氛围,需要全社会和市场的尊重,但我们现在缺乏这种氛围。”谈到创新,马晓河显得颇为忧虑。“我在中央政治局讲课时也谈过这个事情,中国企业往往面临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的困境,我们需要创造出一种创新至上的制度安排。”
  马晓河认为,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产业转变所需要的制度安排和过去是不一样的,“发明靠尖端人才,创新靠中产阶级,但中国缺乏中产阶级,缺乏这个创新示范的群体”。马晓河指出,在这方面,日本20世纪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的情况或许可以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20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在经过了1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暴露出不少问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带动,制造业大面积产能过剩,同时,社会失业人口增加,劳资关系紧张等等。1960年,日本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主要目标是将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大幅度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使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均衡发展。此后,日本国民收入不仅大幅度增长,各阶层间收入差距也明显缩小,大大促进了日本社会中产阶级的形成和成长。据调查,1972年,日本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的人占到73%,城市化率也在1970年达到72.1%。这带动日本工业发展转向更富高科技含量的产业,例如精密机械、电气机械、一般机械和运输机械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促进日本工业结构转变的主要力量进一步转换为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产业,例如造船工业、电气及电子工业、汽车工业、民用电气机械工业等,这些产业通过机器人、数控机床和微电子技术的运用获得了迅速发展。可以说,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产业结构转换和中等国民收入群体形成了非常良好的互动。(证券时报)

  短期内经济下行已至谷底 新一轮投资将趋理性
  从需求和供给多重因素分析,在本周期内中国经济下行已经到了谷底,第四季度和明年经济增长将出现趋势性回升。
  十八大后会出现投资打头的经济增长现象,但本轮投资周期中投资结构会发生变化,由政府引导的投资将更多地投向民生事业、生态建设、城镇化和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建议货币供给增长速度M2保持在14%左右,M1可分步提高到10%左右,贷款投放也要相应增加,今后可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和国际环境变化,相机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适时下调存贷款利率.
  中国经济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阶段,新的经济周期伴随着换届后新的政治周期,同时还处于自然的经济周期中短周期与中周期叠加的时段。
  在此背景下,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番”目标能否实现?十八大之后是否会重现历史上常见的投资热?而在经济增幅连续10个季度趋势性下行之后,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又将如何演变?宏观经济政策是否会面临新的选择?针对这些问题,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证券时报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
  新一轮投资增长周期有利于
  改变经济增长曲线和投资结构
  证券时报记者: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您如何看待这一战略目标?新指标的提出意味着什么?
  马晓河: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与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六大强调的是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长,十七大强调的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十八大既考虑了经济总量目标,也考虑了人均收入目标,将经济总量增长最终落实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方面,这更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思想。如果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翻番”的目标顺利实现,这将意味着,届时按照2010年的价格计算,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80.3万亿元,约合11.9万亿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将分别达到38219元和11838元。
  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从需求角度分析,今后10年我国内生增长动力将大大加强,这将有利于拉动增长。随着人口的不断转移集聚、国民收入结构调整和消费政策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消费购买能力将有所增加。同时,重视民生建设和加快推进城镇化,还会从投资方面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未来10年,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城市(镇)的路、水、电、气、网、房等建设,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生态等设施建设方面,都需要大量投资,这些投资当然会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此外,今后10年如果我国能吸纳1亿农民进城落户,就将需要1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经济增长仍有巨大潜力。今年下半年,国家颁布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支持七大战略性产业快速发展,这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此外,近几年,国家先后颁布了多项区域专项发展规划,从政策上扶持区域均衡发展,这也有利于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另外,我国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济实力,有能力推动经济继续增长。目前,我国有外汇储备3.28万亿美元,人民币储蓄超过90万亿元,每年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元等,这些都是有利因素。
  证券时报记者:随着政府换届,新一轮的投资周期是否会开启?在过去15年中,我们都看到了这样的投资政治周期现象——十五大(1997)、十六大(2002)、十七大(2007)会后的一年都出现了投资激增的现象,该规律是否会延续?这种投资激增现象对我国经济发展将带来何种影响?
  马晓河:可能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在现有体制没有大的改革条件下,各级地方政府的新一届班子也会和上一届领导班子一样,急于干出点政绩来,建立园区、招商引资等等。
  不过,我认为十八大以后的投资快速增长可能会较以往几次更加理性。因为决策者的环保意识、民生意识比过去明显增强。同时,多数干部已经认识到发展经济的路径是多样化的,比如,目前不仅工业化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城镇化也可以推进经济增长。因此,本轮投资周期中,各地用于城镇化方面的投资预计也会明显增加。我的结论是:十八大后会出现投资打头的经济增长现象,但本轮投资周期中投资结构会发生变化,由政府引导的投资将更多地投向民生事业、生态建设、城镇化和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从影响来看,本轮投资增长周期首先有利于改变经济增长曲线,将我国不断下行的经济增长带出谷底;其次,有利于改善以往的投资结构,把民生事业、生态建设、城镇化和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等“短板”补齐,为下一步科学发展创造条件。但是,公共资源过多地用于投资,势必会进一步抬高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而挤压社会消费的空间,加剧需求结构失衡的矛盾,这恐怕是决策者需要关注解决的问题。
  短期内经济下行已到谷底
  长期看处于周期性下行阶段
  证券时报记者:您对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的经济增长走势如何判断?
  马晓河:一个经济体的经济运行一般有三个经济周期,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在经历一个短周期波动,从需求和供给多重因素分析,在本周期内中国经济下行已经到了谷底,第四季度和明年经济增长将出现趋势性回升。
  从国内看,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央为了稳增长、扩内需,出台了一系列防止经济增长继续下滑的措施。从国际看,6月中旬G20会议将应对欧债危机作为当前世界重点议题,承诺保障欧元区完整稳定,6月末欧盟峰会就解决欧债危机达成协议,并推出1200亿欧元刺激计划;美联储增加在扭转操作规模2670亿美元后,又推出第三次量化货币政策等等。总之,当前国内外政策环境变化,有利于我国经济通过投资、消费、出口的回升带动增长。
  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外环境变化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将使得今后经济增长的回升动力不强:一是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强,世界供求结构深度调整,导致我国的外需环境恶化、出口减速;二是偏紧的货币政策环境,将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长;三是坚持从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能会通过投资和需求两方面继续抑制经济增长;四是需求结构难调整,短期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难以替代投资;五是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利润下滑、企业亏损,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恶化。
  基于以上分析,2012年经济增长的低谷可能出现在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和明年经济增长将会掉头向上出现回升,但回升力度不大。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会低于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可能在7.5%~7.8%之间,2013年在8%以上。2012年,即使中国经济增长幅度出现下降,也不会出现硬着陆,在世界上仍然属于高速增长经济体。同美欧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有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最担心的是宏观调控一旦放松经济就会过热和通货膨胀;而欧美日等国家缺乏经济增长空间,最担心的是经济停滞和萎缩。
  证券时报记者:国外一家权威财经媒体预测我国2013~2016年增长率将降至6.6%。您对未来5~1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势如何判断?
  马晓河:从长周期并结合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判断,今后10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处于周期性下行阶段。
  这种下行受以下因素作用:一是我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连续33年的高增长,33年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今后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不可能继续保持这么高的水平。二是国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形成严峻挑战。一方面,美欧等发达国家政府在不断压缩公共支出,家庭去杠杆化导致私人消费率也在降低,由此导致我国的外部需求疲软;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向中国学习,大办产业园区,以廉价要素优势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向发达国家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劳动密集型市场上对我国形成了供给替代。三是国内劳动、土地、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人民币不断升值等,将持续挤压我国的产业利润空间,这将迫使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得不退出国内生产领域。
  因此,我的判断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年平均速度要低于“十一五”,“十三五”平均增长速度可能也会低于“十二五”。(证券时报)

  专家称中国经济已软着陆 未来看好居民消费
  核心提示:中国经济各项数据指标不断向好,最新公布的10月PMI数据已重回50枯荣线之上;投资增长开始企稳状态,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将高于20%;临近岁末,居民消费增长亦强劲起来;市场流动性增长,贷款规模能够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
  “中国经济已经实现‘软着陆’,今年国内经济增长呈现U型轨迹,二、三季度低位徘徊,一、四季度企稳回升,而居民消费、PMI指数等各方数据也印证了这种趋势。”24日,高盛投资管理部中国区副主席哈继铭博士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挑战和机会”高峰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各项数据指标不断向好,最新公布的10月PMI数据已重回50枯荣线之上;投资增长开始企稳状态,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将高于20%;临近岁末,居民消费增长亦强劲起来;市场流动性增长,贷款规模能够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
  据央行日前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1至10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3.0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2万亿元。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2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038亿元。
  哈继铭认为,非银行贷款的社会融资增长迅速,债券、股市、信托产品的发放占据市场大半江山,对实体经济恢复提供更大支持。央行尽管没有降息降准,但是通过多轮逆回购,市场流动性稳健。
  哈继铭看好明年经济增长将会加速,他认为目前经济处于见底回升阶段,短期的货币、财政政策稳定,不太可能降存、降准,而在明年两会召开前的半年左右政策静默期内,决策层会为酝酿政策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未来投资的看点有三:消费、消费、消费,”哈继铭连用三个消费,看好未来居民商品消费升级,服务消费增长。他认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穿得更体面,吃得更健康”是居民消费的趋势,世界奢侈品销售增长最大的市场就在中国,此外与农产品相关的板块也是投行关注的热点。此外,中国服务类消费潜力巨大,“美国消费总量70%是服务类消费,而中国只有20%不到,空间广阔,未来中国服务类消费热点在养老、医疗、旅游、文化和保险等金融服务方面。”(新华08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有用有用 没用没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