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天机股票网 争做最牛的股票资讯集散地 注册 - 常见问题 - 联系方式

你有好料 就来分享 你可以将手中的好料分享赚取金币。 如何获得金币 - 金币回购计划

天天来访问 天天有收获 高端信息区区几个金币就可查看 立即注册 - QQ快速登陆

查看: 4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二走势与操盘策略[ 2013-01-07 23:46:38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08:3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是周总理逝世37周年,缅怀永远的总理!
    【本篇更新提示】:股市点评、特别分享。

    【股市点评】
从大形势上看,中国一系列经济发展规划逐渐进入正轨。譬如,城镇化的加速、各个领域的投资与科技创新的进展,现在的中国犹如要破茧而出的中国,在世界经济仍然迷茫的当下,中国经济却开始越来越显露出蓬勃的机会,这对世界的刺激将会在未来五年中逐渐得到体现。特别是,我国的国策已经趋于稳定,大形势定了,巨大的投资市场空间以及消费市场空间,再加上强大的制造业,我国现在需要的就是继续稳步推进产业升级,推进经济结构转变,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这个大势稳定了,股市转好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何时进入牛市,必须要看政策的指向。
现在看,政策指向还处于一个阶段性做多的状态,譬如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记得笔者曾经强调过,什么时候A股IPO差不多无法继续了,那么IPO制度也就到了真正改革的时候。前些时间股指跌破2000点,虽然IPO还曾硬发,但显然继续发就是继续跌,所获得融资与市场下跌导致的资产蒸发相比已经很不划算,所以IPO改革也就开始了。而这次改革,针对的就是市场最为担心的800家排队待审的IPO堰塞湖,更重要的是借18大停掉了新股发行,这才有了一个月来的反弹。从现在情况看,市场之所以超过预期,与这种供求关系的改善预期分不开,也与之前市场超跌分不开,现在的反弹就是恢复性的反弹。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养老金的投资办法也逐渐清晰,入市的资金相较去年下半年的形势要好一些,再加上QFII以及小QFII的资金,市场阶段性转暖就顺理成章了。
现在的大盘,从长期技术面上说较为重要的就是除了60日线下周期的均线转升外,最近几个交易日半年线和年线全部转升,虽然后市在大盘调整时还会有反复,但长期均线的转升对市场技术面来说无疑是一个大福音。而从现在情况看,本周末或下周初大盘60日线就可能金叉半年线,中长技术面的变化是很可喜的。与此同时,月线MACD也金叉了。这些长期技术面的变化,对后市的影响将会很大。从短线技术面看,周线上这是第六周还维持着阳线,如果本周收阳线则就是连续第六根阳线,同时大盘这一波涨幅已经接近18%,对短线后市投资者是要保持足够的警惕。而从现在情况看,大盘并未出现疯狂的多头,加上现在整体强势,直接转入剧烈回调的可能性低,后市股指仍然是走拉锯震荡后凝聚空头才进入阶段性调整或拉锯后出现疯狂多头才出现调整。
板块方面,对于最近一个月大涨了的股票保持足够警惕,对于短线可能存在的热点可以给予一定关注,譬如生物制药、基建、信息科技、煤炭一些还没有爆发的板块可以进行适当关注。但无论任何板块,现在的机会都只能集中在补涨方面,因为在大盘短期涨幅较大的情况下,市场补涨活跃但原来的支柱板块已经差不多接近阶段性顶部,所以不可过深地介入到涨高了的板块或盲目追短线热点。
操作上,继续以稳健策略为主,对技术面有补涨需求的股票可暂持,对短线涨高了的要注意短线的高点并注意高抛时机,总体上等待大盘阶段性回调后的中线机会。
【特别分享】
习总刚刚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都是我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强调了不能用改革开放前否定改革开放后,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后否定改革开放前,两者是我国的不同发展阶段。笔者在1年前的《货币战争背景 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中特别提到了这样的观点和阐释了历史缘由,在新书《大博弈 中国之危与机》中也有相关内容阐述,就是希望读者能够理解历史的发展进程,而只有理解了历史的发展进程,才能更客观地看待历史,才能更理性地面对未来,才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借此时机,我们不妨进行一个特别分享,把书中的相关内容再拿出来重温一下。在股市点评后,将分篇附上相关章节内容。

《货币战争背景 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相关章节特别分享:
新中国成立后头三十年的工业成果

工业方面,解放前,我国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毫不夸张地说,连一颗螺丝钉都需要进口。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时间内,我国建成门类较为齐全、完整和独立的工业体系,从轻工业、重工业、直到高尖端的航空航天。
1952年至1980年,我国工业投资额累计达395519亿元,工业新增固定资产2734.5亿元,年均新增94.29亿元。1952年,工业生产总值为343.3亿元。到1980年,达4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可比价格,指计算各种总量指标所采用的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后的价格。),在28年的时间内增长17.9倍,年均增长高达11%。其中,工业生产指数,如果以1952年为100,到1978年达1598.6,年均增长11.2%。钢产量,1953年至1957年,年均增长达31.7%。1958年至1965年,年均增长为10.9%。1966年至1978年,年均增长7.6%,世界排名从1949年的第26位上升至1982年的第4位;同期原油增长分别为:27.1%,29.2%,18.6%,世界排名由1950年的第27位上升至1982年的第5位;同期内燃机商品数量增长分别为76.7%,19.1%,19.5%;同期发电量增长为21.5%,17%,10.8%,世界排名由1949年的第25位上升至1982年的第6位;同期金属切削机床增长分别为15.4%,4.4%,12.5%;同期纺织品增长分别为17.4%,11.3%,4.6%;等等。
这些工业成就,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五十年代,除了中国自身的努力外,与前苏联的大力援助密不可分。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对我国的工业化建设给予大量援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156个重点项目工程(其实是157个,没有公开公布的一个,就是中国最著名的监狱——北京秦城监狱。)。苏联援助我国的项目,以军工、冶金和机械占比最重,比如飞机、汽车、造船、兵工厂、电力、煤炭、钢铁、制铝、机械、化学、造纸、矿山、炼油厂、水电站、路桥等。这些项目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苏联的贷款。
当然,这些援助并非是无条件的。一方面,这是双方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因为,中国的强大有利于前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壮大;另一方面,是双方的经济利益基础。对中国来说,获得了最为短缺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对苏联来说,在经济上可以通过中国的贸易补偿获得巨大经济利益。
1952年至1966年,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这156个项目。这156个项目,和我国自力完成的一千多个限额以上建设项目相配套,我国初步完成基础工业化的产业链。15年的时间,完成这样的工业体系建设,可谓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而且,这还是在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陆续撤出专家、减少贷款并在1960年全部撤走专家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首的国家领导人,不但顶住了苏联强大的政治压力,在苏联全部撤走专家后,还能组织力量将这些项目顺利完工,确实难能可贵。
在这期间,如大庆油田、万吨水压机、五万吨远洋轮、十万吨水力发电机组、百万伏高压标准电容器、武汉和南京长江大桥、三门峡水利工程以及“两弹一星”等,都是当时世界最尖端的高科技产品,这些巨大成就有些甚至是在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或文革时期取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弹一星”,客观上,它奠定了中国本土和美、苏一样,成为他国军事势力的禁区。1964年爆炸原子弹,1967年爆炸氢弹,1970年送人造卫星上天。在军事意义上,更引人注目的是,1966年,中国将搭载核弹头的东风—2号导弹打到1200公里外的预设目标区、并成功引爆核弹头(美国为2700公里)。迄今为止,已知的只有中国、美国和前苏联搞过类似实验。如果没有这些国防和民用工业基础的支撑,中国连自身国防安全都保不住,更谈不上具备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事实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高速攀升,其速度远比改革开放后三十年要快。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形成中、美、苏三足鼎立的局面。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完成基础工业化的同时,为大力发展工业,我国同时开展“大三线”建设。“大三线”最初是指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在内的西南和西北地区,七十年代,范围扩大到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中原的豫西、鄂西,华南的湘西、粤北、桂西北,华北的山西和冀西地区。
我国开展“大三线”建设,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
一、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的不合理布局;
二、提高“大三线”地区的人民经济生活水平;
三、根据当时国际形势,为巩固国防需要。
从我国发展到现在需要进行中西部大开发的情况看,这种布局极具战略眼光。令人感动的是,为响应国家建设号召,大批建设人员满怀爱国热情,从生活优越的沿海大城市奔向人烟稀少、生活艰苦、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施工困难的大三线地区工作、生活,甚至就此扎根。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整套较为完整的三线工业体系建成。这一体系的建成,使我国工业体系纵深得到长足发展,对加强民族团结、改善工业布局以及国防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同时,大三线也是改革开放后在沿海形成经济突破口的坚实大后方。
从战略上讲,正是在建国后有了较为强大的工业体系,使得中国在美苏两强争霸下能有后续发展空间,才会有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契机。否则,在东、西对抗的背景下,中国如果连国家安全都无法保证,保不准美、苏矛盾的爆发或调和是以瓜分中国的方式进行。类似的情况我们并不陌生,清末时期的中国正是如此。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有用有用 没用没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